人體腸道內生活著多達1000多種共生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遺傳信息的總和就稱為“微生物組”,。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重視,甚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將人體腸道菌群與疾病關聯(lián)起來,,例如自閉癥、癌癥和糖尿病等,。研究界的這種熱情也感染了公眾,,紐約時報曾以頭條宣告“We Are Our Bacteria”。
有研究者認為,,抗生素的使用會嚴重破壞微生物組,,進而對人體健康產生可怕的影響。也有公司開始為個人提供微生物組的分析和解讀,。此外,,糞便移植也被提出用于治療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癥等疾病,。
回顧之前的種種“組學”熱我們可以看到,,技術進步賦予了人們分析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的能力,,于是便有大量研究將這些分子的狀態(tài)與人體健康起來。然而,,這些研究的后續(xù)工作往往后繼無力,,情況反而越來越復雜。因此,,在微生物組紅得發(fā)紫的今天,,多一點懷疑和批判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延伸閱讀:Science重要發(fā)現(xiàn):癌癥與微生物組)
對微生物組熱潮進行了反思,。文章指出,,在接受一項新結論之前,我們應該先提出五個問題:
研究有沒有檢測到有意義的差異,?微生物組圖譜主要依賴16S rRNA分析,,能提供門、屬,、種的信息,,但這種分類還不夠細。舉例來說,,有研究鑒定了與糖尿病有關的微生物組,,是細菌不同門之間呈特定比例,這未免太過于寬泛,。這相當于是認為100只鳥和25只蝸牛組成的鳥舍等同于有8條魚和2只烏賊的水箱,,只因為鳥舍和水箱里的脊椎動物和軟體動物之比都是4:1。另外,,就算是同一個屬的微生物,,所含基因也往往大相徑庭,。
如今的技術其實可以做到更細致的分類,,我們可以通過破譯“代謝網(wǎng)絡”來理解微生物組進行的生化反應,,并在此基礎上鑒定對健康有影響的基因組合。不過這就要求研究者對整個網(wǎng)絡有一個透徹的了解,。
研究是否明確了因果關系,?在鑒定疾病相關微生物組時,我們需要確定這種關系到底是不是因果關系,,因為這種特別的微生物組有時可能只是個副產物,。
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住在養(yǎng)老院里的老人微生物組與住在社區(qū)里的老人不同,,而且這種差異與體質強弱,。作者在考慮了多種因素后指出,飲食能夠改變微生物組進而影響健康狀況,。這種結論的確與數(shù)據(jù)相符,,但研究者卻沒能反向證明這樣的因果關系。因為可能影響微生物組的因素很多,,比如免疫系統(tǒng)比較不活躍,,消化能力較弱等等。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