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發(fā)展歷史
閱讀:3458 發(fā)布時間:2016-7-15
紫外可見吸收光度計是基于紫外可見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而進行分析的一種常用的分析儀器,。在比較早的年代,,人們在實踐中已總結發(fā)現不同顏色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根據物質的這些顏色特性可對它進行分析和判別,,如根據物質的顏色深淺程度來估計某種有色物質的含量,,這實際上是紫外可見吸收分光光度法的雛形。1852年,,Beer提出了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即的朗伯—比耳定律,從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論基礎,。1854年,,Duboscq和Nessler將此理論應用于定量分析化學領域,并且設計了*臺比色計,。1918年,,美國國家標準局制成了*臺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此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經不斷改進,,出現自動記錄、自動打印,、數字顯示,、計算機控制等各種類型的儀器,使該儀器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也不斷提高,,其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目前,分光光度計在電子,、計算機等相關學科發(fā)展的基礎上,,儀器得到飛速發(fā)展,功能更加齊全,,在工業(yè),、農業(yè)、食品,、二衛(wèi)生,、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被廣泛采用,成為生產和科研的有力檢測手段。一些比較先進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具有波長范圍寬,、波長分辨率高,、可實現全自動控制等優(yōu)點。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