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de™ 超高通量生物透
我和原位的故事(武漢大學王建波教授采訪下)
原位技術自1933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的誕生之日起的第三年就開始被科學家們所應用,,但是受制于材料和加工工藝的限制長期以來發(fā)展緩慢,,直至最近5年獲得了飛速發(fā)展。當電子顯微鏡本身精度已經到達一定極限,,原位通過過程觀測給所有研究帶來了新的可能,。我國各學科的科學家實際上在原位技術的應用上不落后于國際同行,讓我們來聽聽他們和原位的故事吧,。
原位技術還面臨著很多競爭,。一是雖然原位在很多手段上都有應用(如超快的反應動力學),但用激光來做光譜類實驗,,實際上分辨率比我們高了很多,,能夠更有效的探測如化學反應進行的過程,在催化領域中手段更多,,更有效,;二是半原位也對我們構成了競爭,*的原位,,有些時候做事情就比較困難,,可能我們不一定是*原位,就相當于把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做成間斷性的過程,,也相當于把一個微分的過程做成一個差分的過程,把一個模擬的事情變成一個數(shù)字化的事情,,所有數(shù)字化的事情都是離散的,,所以這樣的話,,我覺得,這也是對我們的一個挑戰(zhàn),。所以我是希望以后透射電鏡基本上能發(fā)展成為比較綜合性的設備,,我們已經把TEM和STEM還有AFM聯(lián)合起來,再往后呢我們也會整合拉曼等等這樣一些功能,。
進而王老師指出了科學研究過程和細節(jié)的重要性:
做熱力學統(tǒng)計物理里面,,最開始要明確的事情就是狀態(tài)A和狀態(tài)B,而原位最大的目標是想知道A和B之間的這個過程,,過程量會給我們解釋更多的狀態(tài)改變過程當中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就有可能衍發(fā)出來更新的科學的東西,更多的未來的可能有些科學的東西在里面,。
針對這個觀點,,記者問起了王老師關于電鏡學會年會上開放性論壇中一位老師提出的話題的看法:研究就是為了去做A到B是怎么去的一個推理,而因為原位技術,,我們已經知道A是怎樣到B的,,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繼續(xù)做研究呢,?
很多事情,,他的細節(jié),不一定是我們粗線條的邏輯面論能夠做的過去的,,對中間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本身還是掌握的不太清晰,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從基礎研究的角度來說,,他們就是在不斷的去澄清當年我們對細節(jié)認識的這個模糊??茖W就像我前面說的,,一定要小題大做,一定要從一個大家沒有注意到的非常細微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領域出來,。事實上更多細節(jié)的解釋,可以告訴我們以前粗線條的框架下所不能理解的東西,,那么有助于我們往前推進整個領域,,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原位不僅僅是解釋了A到B的過程,,原位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無限的可能,,未來的可能,也可能是從A到B的路徑和當年猜想的*不一樣,,所以這個過程的解釋,,不僅僅是我要知道那個結果,,而是過程的解釋對于我來說有很多的啟發(fā),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原位對普通大眾的生活或者是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影響,,王老師認為:
一個方面是從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改造方面,原位可以解釋出來更多的信息量,,更多的知識領域,,從而轉化為更多的技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同時原位的整個的展示,,讓我們普通老百姓對整個科學的過程,會了解的更直觀更醒目,,更有助于我們的科學往后一代的傳承,,這是教育的功能。加上之前科學創(chuàng)新本身的功能,,整個就是它的科研教育的社會作用,。
在采訪的最后,王老師比擬人生形象地解釋了原位的概念,,
我們人本身就是原位的過程,,因為生和死就是初末兩個狀態(tài),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這個狀態(tài)之間的過程,,這就是原位。
這句話相信無論是否進行原位研究都能感同身受,。我們再次感謝王老師和我們的分享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