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北京悅昌行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tài)>>金相顯微鏡-金相實驗
中儀光科作為徠卡顯微鏡在中國地區(qū)的經銷商,為北京顯微鏡購買者提供zui的服務.
金相顯微鏡-金相實驗
金相組織,用金相方法觀察到的金屬及合金的內部組織.可以分為:1.宏觀組織.2.顯微組織.
金相即金相學,,就是研究金屬或合金內部結構的科學,。不僅如此,,它還研究當外界條件或內在因素改變時,對金屬或合金內部結構的影響,。所謂外部條件就是指溫度,、加工變形、澆注情況等,。所謂內在因素主要指金屬或合金的化學成分,。金相組織是反映金屬金相的具體形態(tài),如馬氏體,,奧氏體,,鐵素體,珠光體等等,。
1.奧氏體-碳與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體,,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較直,,呈規(guī)則多邊形,;淬火鋼中殘余奧氏體分布在馬氏體間的空隙處
2.鐵素體-碳與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體。亞共析鋼中的慢冷鐵素體呈塊狀,,晶界比較圓滑,,當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時,鐵素體沿晶粒邊界析出,。
3.
4.珠光體-鐵碳合金中國析反應所形成的鐵素體與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
珠光體的片間距離取決于奧氏體分解時的過冷度,。過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體片間距離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體片層較厚,,在金相顯微鏡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寬條鐵素體和細條滲碳體,,稱為粗珠光體、片狀珠光體,,簡稱珠光體,。在650~600℃形成的珠光體用金相顯微鏡放大500
5.
6.下貝氏體-同上,但滲碳體在鐵素體針內,。過冷奧氏體在350℃~ms的轉變產物,。其典型形態(tài)是雙凸透鏡狀含過飽和碳的鐵素體,,并在其內分布著單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內呈針狀,,針葉不交叉,,但可交接。與回火馬氏體不同,,馬氏體有層次之分,,下貝氏體則顏色一致,下貝氏體的碳化物質點比回火馬氏體粗,,易受侵蝕變黑,,回火馬氏體顏色較淺,不易受侵蝕,。高碳高合金鋼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鋼高,,針葉比低碳低合金鋼細。
7.
8.無碳化物貝氏體-板條狀鐵素體單相組成的組織,,也稱為鐵素體貝氏體,。形成溫度在貝氏體轉變溫度區(qū)的zui上部。板條鐵素體之間為富碳奧氏體,,富碳奧氏體在隨后的冷卻過程中也有類似上面的轉變,。無碳化物貝氏體一般出現在低碳鋼中,在硅,、鋁含量高的鋼中也容易形成,。
9.馬氏體-碳在a-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板條馬氏體:在低,、中碳鋼及不銹鋼中形成,由許多相互平行的板條組成一個板條束,,一個奧氏體晶??赊D變成幾個板條束(通常3到5個)。
片狀馬氏體(針狀馬氏體):常見于高,、中碳鋼及高ni的fe-ni合金中,,針葉中有一條縫線將馬氏體分為兩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針狀或塊狀,針與針呈120o角排列,,高碳馬氏體的針葉晶界清楚,,細針狀馬氏體呈布紋狀,稱為隱晶馬氏體,。
10.回火馬氏體-馬氏體分解得到極細的過渡型碳化物與過飽和(含碳較低)的a-相混合組織它由馬氏體在150~250℃時回火形成,。
這種組織極易受腐蝕,金相顯微鏡下呈暗黑色針狀組織(保持淬火馬氏體位向),,與下貝氏體很相似,,只有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極細小的碳化物質點。
11.回火屈氏體-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馬氏體在350~500℃時中溫回火形成,。其組織特征是鐵素體基體內分布著極細小的粒狀碳化物,針狀形態(tài)已逐漸消失,,但仍隱約可見,,碳化物在金相顯微鏡下不能分辨,僅觀察到暗黑的組織,,在電鏡下才能清晰分辨兩相,,可看出碳化物顆粒已明顯長大。
12.回火索氏體-
它由馬氏體在500~650℃時高溫回火形成。其組織特征是由等軸狀鐵素體和細粒狀碳化物構成的復相組織,,馬氏體片的痕跡已消失,,滲碳體的外形已較清晰,但在光鏡下也難分辨,,在電鏡下可看到的滲碳體顆粒較大,。
13.萊氏體-
14.粒狀珠光體-由鐵素體和粒狀碳化物組成,。
它是經球化退火或馬氏體在650℃~a1溫度范圍內回火形成。其特征是碳化物成顆粒狀分布在鐵素體上,。
15.
金相顯微鏡-金相實驗文章由http://www.cnnoptics.com/編輯上傳。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