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大家再熟悉不過,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與病毒的斗爭史,。不過隨著科學的進步發(fā)展,,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病毒存在的巨大醫(yī)學價值。目前病毒被看作基因治療或細胞治療的有效手段,,對人類攻克癌癥等疾病有重要意義,。
要利用病毒,就需要認識病毒,、研究病毒,,那么就需要相關的檢測方法和檢測設備對病毒進行檢測。目前常用的方法有ELISA,、RT-qPCR,、TCID50等,這些都能夠用于病毒的檢測,,主要檢測的是病毒的滴度,,既病毒活力(或毒力),由此確定病毒的感染能力,。但這些方法無法看到病毒顆粒的粒徑和濃度等物理信息,,而病毒的粒徑濃度又對其實際的研究應用有重要影響,比如越小的顆粒越容易團聚,,濃度的高低影響感染效率等,。所以病毒的物理表征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將向大家展示納米庫爾特粒度儀測試的病毒數(shù)據(jù),。
一,、粒徑、濃度表征
下圖(圖1,、圖2)為測試的一個病毒樣品粒徑濃度信息及2倍濃度線性測試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該病毒樣品主要粒徑分布在80-120nm,,存在部分大顆粒,。通過測試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見該病毒樣品的粒徑和濃度分布情況,,線性良好,說明該儀器測量精度高,、分辨率高,、測量范圍寬,相信能夠對病毒的研究提供不小的幫助,。
圖1:測試病毒樣品
圖2:病毒樣品濃度線性
二,、與常用方法測試對比
病毒的檢測方法有很多,各有特點,,研究者們通常會根據(jù)各自的需求進行選擇,,那這些方法之間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這些檢測方法的差異吧,。
表1:不同病毒表征方法對比
檢測方法 | FACS | ELISA | RT-qPCR | TCID50 | PFU | RPS |
檢測指標 | 轉染細胞的表達水平 | 表面特定蛋白 | 基因拷貝數(shù) | 50%細胞被感染需要的病毒量 | 病毒感染單層細胞形成的空斑 | 粒徑濃度分布 |
熒光標記 | 需要 | 無需 | 需要 | 無需 | 無需 | 無需 |
培養(yǎng)細胞 | 需要 | 無需 | 無需 | 需要 | 需要 | 無需 |
準確度 | 偏低,,多個病毒感染一個細胞 | 偏高,游離蛋白影響 | 偏高,,游離基因影響 | 真實感染滴度 | 真實感染情況 | 偏高,,同粒徑顆粒影響 |
重復性 | 差 | 中 | 中 | 差 | 差 | 優(yōu) |
耗時 | 4d | 2-5h | 1-2h | 10d | 14d | 3-5min |
使用成本 | 高 | 中 | 高 | 中 | 中 | 低 |
圖3:不同表征方法表征病毒顆粒數(shù)據(jù)對比
可以看出,對病毒的表征方法不同,,最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結果是有差異的,。FACS、TCID50,、PFU等方法主要通過檢測病毒的毒力來確定其濃度,,該方法檢測到的病毒都是具有感染能力的活體;ELISA,、RT-qPCR、RPS等主要通過檢測病毒的特征蛋白,、基因組或直接對所有的病毒顆粒進行計數(shù)來表征,,不論是否具有生物活性,符合條件的都會被統(tǒng)計,。從上圖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兩類方法的差異,,活力檢測得到的濃度都較低,因為該類方法只對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進行統(tǒng)計,,顆粒檢測則統(tǒng)計所有顆粒的大小及濃度信息,,兩者雖不相同,但可以互相補充,。比如病毒的粒徑均一性,,更均一的病毒顆粒往往能更好的發(fā)揮效用,具有感染力的病毒顆粒的濃度占比也對病毒的感染效率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將兩種方法結合使用,,互相對比驗證能夠得到更好,、感染效率更高的病毒樣品,對推動病毒相關的研發(fā)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