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類別 | 進口 | 電動機功率 | 2.1kW |
---|---|---|---|
外形尺寸 | 42*88mm | 應用領域 | 醫(yī)療衛(wèi)生,化工,建材,電子,紡織皮革 |
重量 | 2kg | 電壓 | 380V |
產品簡介
詳細介紹
變頻器風扇起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為解決生產線調整時出現的控制系統(tǒng)電路修改耗時,維護檢修繁瑣的問題,,于1968年面向社會公開招標,,要求設計出新系統(tǒng)替代原有的繼電器系統(tǒng),并提出著名的“通用十條”標準(詳見附錄I),,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依據該標準于1969年生產出第一臺PDP-14控制器,,并在汽車自動裝配線上獲得成功。此后幾年,,日本,,歐洲,中國分別研發(fā)出自己的PLC推向市場,。1971年,,日本推出DCS-8,1973年西門子研發(fā)出型號為SIMATIC S4的PLC,,為歐洲第一臺PLC,,中國于1974年研發(fā)出自己的PLC,于1977年工業(yè)應用,。
變頻器風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在其標準中對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的定義: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tǒng),專為在工業(yè)環(huán)境應用而設計的,。 它采用一類可編程的存儲器,,用于其內部存儲程序,執(zhí)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并通過數字或模擬式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及其有關外部設備,,都按易于與工業(yè)控制系統(tǒng)聯成一個整體,,易于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著名的PLC生產廠家有西門子,,三菱,,松下,,歐姆龍,施耐德,,AB(羅克韋爾),,富士以及GE(通用電氣)等各種品牌。
PLC的發(fā)展歷程:PLC自從產生之后,,其在發(fā)展歷程中經歷了四個階段:1.1970-1980年代,,結構定型階段,在此階段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現有PLC結構形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并迅速發(fā)展,,PLC的原理,軟硬件趨向統(tǒng)一成熟,,應用領域逐漸的向生產線領域以及機床拓展,。2.1980-1990年代,普及與系列化階段,,在此階段,,各個廠家的PLC開始形成系列,相繼推出固定I/O點型,,基本單元加擴展型和模塊化型的三種基本結構,,應用領域開始遍及順序控制的全部領域。3.1990-2000年,,高性能與小型化階段,,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fā)展,芯片處理速度的增強以及存儲容量的擴大,,使得PLC的功能日益增強,,從單一的順序控制箱現場控制領域延伸,由于電子元器件的縮小,,PLC的體積也大幅縮小,。4.2000年至今,高性能與網絡化階段,,PLC隨著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其功能不斷完善,開發(fā)出過程控制,,運動控制的特殊功能和模塊,,應用范圍擴展到工業(yè)自動化全部領域,隨著現場總線以及以太網技術的發(fā)展,,PLC的通信功能得到了加強,,其不但能連接I/0設備以及傳統(tǒng)的編程,更可以通過現場總線和工業(yè)以太網構成網絡系統(tǒng),為工業(yè)自動化奠定基礎,。
PLC的發(fā)展趨勢:PLC從控制規(guī)模上來講,,向小型化和大型化兩個方向發(fā)展,大型化主要用于滿足大規(guī)模高性能控制系統(tǒng),,可帶I/O點數可達到上萬,,小型化就是在保持甚至減少現有PLC的體積的情況下,大程度的提高PLC的性能,。PLC的性能分為CPU性能和I/O性能兩個方面,,而CPU性能又可以分為基本性能,邏輯運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三個方面,。而I/O性能有分為過程I/O,功能模塊與系統(tǒng)接口三個部分,,我們主要介紹I/O性能中的功能模塊和系統(tǒng)接口,。
功能模塊體現的是PLC的功能擴展能力,,功能模塊是為滿足各種不同控制要求的智能PLC控制模塊,常見的智能模塊有溫度測量,,溫度調節(jié),,位置控制,通信模塊,,模糊邏輯控制模塊,,高速計數等功能模塊,其以微處理器為核心,,與PLC的CPU并行工作,。而系統(tǒng)接口反映了PLC的集中控制與網絡連接能力,表示的是與其他PLC或者計算機以及其他數字設備的通信能力,,一般PLC都具備其自己的專有通信接口(比如西門子的PPI通信接口),,還有就是通用的自由通信接口(比如RS-485通信接口以及以太網通信接口)。
綜合來講,,PLC的發(fā)展趨勢有四個方向:1,,發(fā)展智能模塊,上文所述,,針對不同控制要求開發(fā)出各種智能模塊,,與PLC的CPU并行工作。2,,高可靠性,,現在PLC發(fā)展冗余容錯技術以及模塊的熱插拔技術,采用自診斷技術,,及時向客戶提供故障分析的信息方便維護,,保證PLC能夠長時間無差錯運行。3.編程軟件標準化,PLC廠家各自為戰(zhàn),,相互封閉,,軟硬件相互之間不兼容,客戶在使用上非常不方便,,IEC制定出IEC1131標準,,引導PLC向標準化發(fā)展,大多數廠家都退出了符合IEC 1131-3標準的軟件系統(tǒng),。4.網絡化,,隨著現場總線技術的應用,多個PLC之間通信以及人機界面,,編程設相互連接的網絡,,與工業(yè)計算機以及工業(yè)以太網構成工業(yè)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PLC的控制網絡主要有I/O網,,設備內部網以及系統(tǒng)網,,I/O網是PLC與遠程I/O模塊之間的聯網,實質上是PLC的I/O連接范圍的擴展和延伸,,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連接線纜及導線,,又稱之為“省配線網”(大多I/O網的連接是采用現場總線技術,比如RS-485總線),,在此有點類似于控制系統(tǒng)中的現場設備層,,設備內部網是指PLC與變頻器,現場控制設備,,伺服驅動器以及溫濕度控制裝置之間的連接網絡都屬于設備內部網,,在此其有點類似于控制系統(tǒng)中的過程監(jiān)控層,(設備內部網的連接采用現場總線以及工業(yè)以太網作為通信線路),。系統(tǒng)網指的是現場多臺設備,,多個控制裝置的互聯,通過通信手段對現場的多個獨立的設備以及控制裝置(包括PLC)進行集中統(tǒng)一管理,,構成FMC(柔性制造單元),FMS(柔性制造系統(tǒng)),CIMS(計算機現代集成制造系統(tǒng))等工廠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
附錄I:通用十條標準 該標準奠定了PLC的各方面特點,以后的PLC基本上都是遵循以下特點設計生產:1. 編程方便,,現場可修改程序,。2.維修方便,采用模塊化結構,,最好是插件式,。3.可靠性高于繼電器控制裝置。4.體積小于繼電器控制裝置,。5.數據可直接送入計算機,。6.成本可與繼電器控制裝置競爭。7.在擴展時,原系統(tǒng)只要很小變更,。8.用戶程序存儲器容量能擴展,至少要擴展至4KB,。9.輸入可以是交流115V。10.輸出驅動能力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驅動電磁閥,接觸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