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Megger的DLRO10H
端午-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
- 賽龍舟
據(jù)《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fā)掘報告》,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槳劃舟。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xiàn)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區(qū)(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一些部族會在端午這天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這是五月初五龍舟賽最初的樣子,。《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的記載,。 “龍舟競渡"的圖形,發(fā)現(xiàn)于浙江寧波市鄞州區(qū)云龍鎮(zhèn)甲村,。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fā)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
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shù)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qū)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橈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tài)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qū)。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qū),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赡芮安芏稹⑽樽玉愕龋┦湃ズ?,當?shù)厝嗣褚苍曛鬯推潇`魂歸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區(qū),,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逗鬂h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浙江地區(qū)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qū)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肚寮武洝分杏泤堑兀ńK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王審知等儀式,。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風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nèi)心良好的愿望。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翰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xiāng),,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游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jié)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余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云吐雨一般,。也有的是游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jīng)訓》“龍舟鶿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游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只,,戲于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游船的一部分,。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于游戲之類?!杜f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nèi)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jiān)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又有夜龍舟,。在江蘇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xiàn)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shù)地方還于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jié)彩的龍舟從焰中穿過,。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shù)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街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jù)當?shù)孛窀枧c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時止,,表現(xiàn)內(nèi)容十分廣泛,。
- 佩飾
佩飾是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fā)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詞·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qū)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yōu)閶D女裝飾品(蔡云《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