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1日起,,備受矚目的2018年諾貝爾獎陸續(xù)揭曉,新一批獲獎者被載入史冊,。據統(tǒng)計,,自1901年頒發(fā)以來,截至2017年,,諾貝爾獎已經被授予了892個人和24個團體,。其中約1/3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頒給了那些在發(fā)展科學儀器或測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今天,,小編就為各位盤點一些憑借科學儀器或者相關技術獲得諾貝爾獎的偉人,。
諾貝爾獎&科學儀器
1901年:威廉·康拉德·倫琴——X射線的發(fā)現者
1901年,威廉·康拉德·倫琴因為發(fā)現了X射線,,成為世界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的發(fā)現為人類利用X射線診斷與治療疾病開拓了新途徑,開創(chuàng)了醫(yī)療影像技術的先河,。隨著后人研究的不斷演進,,X射線的應用領域擴展到各個學科,成為眾多科學工作者獲得物質組成和微觀結構信息的手段,。人們運用這項技術先后發(fā)明X射線衍射儀,、X射線探傷儀、X熒光光譜等眾多科學儀器,,為人類的生產與生活造福,。
1907年:阿爾伯特·邁克耳孫——發(fā)明光學干涉儀
阿爾伯特·邁克耳孫因為“發(fā)明光學干涉儀并使用其進行光譜學和基本度量學研究”,而在1907年成為美國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邁克耳孫借助干涉儀完成了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得到了以太風觀測的零結果,并測得標準米尺的長度,。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光干涉實驗直接成為后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實驗基礎。如今人們在各種精密測量中使用的激光干涉儀以及其他光學器件,,還是以邁克耳孫的光干涉理論為基礎的,。
1914年:馬克斯·馮·勞厄——X射線衍射儀因他而有
前文提到,,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倫琴發(fā)現了X射線,之后其他物理學家和醫(yī)學界人士也投入到這種新射線的研究之中,。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馮·勞厄就是其中,,他憑借X射線在晶體中的衍射理論摘得19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如今,,X射線衍射技術已經成為基本,、重要的一種結構測試手段,X射線衍射儀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915年:布拉格父子——設計出臺X射線光譜儀
繼勞厄之后,,一對父子也通過X射線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家。他們就是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廉·勞倫斯·布拉格,,后者還是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家獲獎者,。這對父子通過對X射線譜的研究,提出晶體衍射理論,,建立了布拉格公式,。他們還在1913年1月設計出臺X射線光譜儀,利用這臺儀器發(fā)現了特征X射線,。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