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原因分析
氣體來源
吸入端泄漏(接頭松動,、密封件損壞)。
液體含氣(溫度變化,、化學反應或液體本身易揮發(fā)),。
安裝時未全部排氣,或管道高點積氣,。
泵吸程不足或NPSH(凈正吸入壓頭)不匹配,,引發(fā)氣蝕,。
流量偏小機理
氣體可壓縮性導致泵腔無法形成有效壓力,降低輸送效率,。
氣阻阻礙液體流動,,形成“氣鎖"現(xiàn)象。
二,、解決步驟與措施
1. 檢查并排除吸入端泄漏
操作:
檢查吸入管道所有接頭,、閥門、密封件是否緊固或老化,,必要時更換密封材料(如O型圈,、墊片)。
用泡沫劑或超聲波檢漏儀定位泄漏點,。
預防:定期維護吸入管路,,避免松動或腐蝕。
2. 排氣
手動排氣:
在泵出口或管道高點安裝排氣閥,,啟動泵前手動打開排氣,,直至排出連續(xù)液體。
對于隔膜泵,,可短暫調高沖程頻率輔助排氣,。
自動排氣:
加裝自動排氣閥(如浮球式排氣閥),實時排出積聚氣體,。
3. 優(yōu)化吸入條件
液位控制:確保吸入側儲罐液位高于泵入口,,避免渦流吸氣(建議液位高度≥1.5倍管徑)。
吸程與NPSH驗證:
核對泵的允許吸程是否滿足實際工況,,必要時降低安裝高度或改用灌注頭供液,。
計算系統(tǒng)NPSHa(可用凈正吸入壓頭)是否大于泵要求的NPSHr(必需凈正吸入壓頭)。
4. 處理液體含氣問題
氣體分離:在吸入端加裝氣液分離器或脫氣罐,,分離液體中溶解的氣體,。
溫度控制:對易揮發(fā)液體進行冷卻或加壓,減少氣化風險,。
5. 檢查泵體與管道設計
泵體維護:
檢查隔膜、柱塞,、閥球/閥座是否磨損或卡阻,,及時更換損壞部件。
確認單向閥啟閉正常,,防止倒流導致氣體吸入,。
管道布局:
避免管道U型或Ω型布置,減少氣體積聚,;傾斜管道設計(坡度≥1%),,便于氣體向高點匯集并排出,。
縮短吸入管路長度,減少彎頭數(shù)量,,降低流動阻力,。
6. 操作規(guī)范
啟動前灌注:嚴格按照操作手冊執(zhí)行灌注程序,確保泵腔充滿液體,。
運行監(jiān)測:安裝壓力表或流量計,,實時監(jiān)控泵出口壓力及流量波動,及時排查異常,。
三,、特殊情況處理
高粘度液體:預熱降低粘度,避免流動緩慢導致氣體滯留,。
腐蝕性介質:選用耐腐蝕材料(如PTFE隔膜,、哈氏合金閥球),防止部件腐蝕泄漏,。
頻繁啟停工況:增設緩沖罐或變頻控制,,減少氣蝕風險。
四,、預防性維護建議
定期清洗吸入過濾器,,防止堵塞引發(fā)局部低壓析氣。
每季度檢查密封件及運動部件磨損情況,。
對易氣化介質,,配置在線氣體檢測儀聯(lián)動排氣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