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元前390年前
我國春秋戰(zhàn)國之際,墨翟和他的弟子們記載了關于光的直線傳播和光在鏡面(凹面和凸面)上的反射等現(xiàn)象,,并提出了一系列經(jīng)驗規(guī)律,,把物和象的位置與大小與所用鏡面的曲率了起來。
B,、公元50-168年間
克萊門德和托勒密研究了光的折射現(xiàn)象,,先測定了光通過兩種介質分界面時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培根(R.Bacon,,公元1214-1294年)提出用透鏡校正視力和采用透鏡組構成望遠鏡的可能性,,并描述過透鏡焦點的位置。
C,、到十五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
凹面鏡,、凸面鏡、眼鏡,、透鏡以及暗箱和幻燈等光學元件已相繼出現(xiàn),。在這時期建立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荷蘭李普塞在1608年發(fā)明了*架望遠鏡,。十世紀初延森(Z.Janssen,1588-1632)和馮特納zui早制作了復合顯微鏡,。1610年伽里略(1564-1642年)用自己制造的望遠鏡觀察星體,,發(fā)現(xiàn)了繞木星運行的衛(wèi)星,這給哥白尼關于地球繞日運轉的日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開普勒(1571-1630年)匯集了前人的光學知識,,他提出了用點光源照明時,照度與受照面到光源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照度定律。他還設計了幾種新型的望遠鏡,,特別是用兩塊凸透鏡構成的開普勒天文望遠鏡,。至于折射定律的公式則是斯涅耳(W.Snell,1591-1626年)和笛卡兒(R.Descares,1596-1650年)提出的,。接著費馬(P.deFermat,,(1601-1665)在1657年首先指出光在介質中傳播時所走路程取極值的原理,并根據(jù)這個原理推出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綜上所述,,到十七世紀中葉,基本上已經(jīng)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意大利人格里馬第(F.M.Grimaldi,1618-1663年)首先觀察到光的衍射現(xiàn)象,,1672-1675年間胡克(R.Hooke,1635-1703年)也觀察到衍射現(xiàn)象,,并且和波義耳(R.Boyle,,1627-1691年)獨立地研究了薄膜所產(chǎn)生的彩色干涉條紋,,所有這些都是光的波動理論的萌芽,。十七世紀下半葉,牛頓(I.Newton,,1642-1727年)和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年)等把光的研究引向進一步發(fā)展的道路。牛頓還仔細觀察了白光在空氣薄層上干涉時所產(chǎn)生的彩色條紋—牛頓圈,,從而認識了顏色和空氣層厚度之間的關系,。牛頓于公元1704年提出了光是微粒流的理論。他認為這些微粒從光源飛出來,,在真空或均勻物質定律,,然而在解釋牛頓直線運動,并以此觀點解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然而在解釋牛頓圈時,,卻遇到了困難,同時,,這種微粒流的假設也難以說明光在繞過障礙物之后所發(fā)生的衍射現(xiàn)象,。惠更斯反對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在“以太"中傳播的波,。惠更斯不僅成功地解釋了反射和折射定律,,還解釋了方解石的雙折射現(xiàn)象,。這一時期中,在以牛頓為代表的微粒說占統(tǒng)治地位的同時,由于相繼發(fā)現(xiàn)了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的波動現(xiàn)象,,以惠更斯為代表的波動說也初步提出來了。
D:十九世紀光學的發(fā)展
到了十九世紀,,初步發(fā)展起來的波動光學體系已經(jīng)形成,。楊(T.Young,1773-1829年)和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年)的著作在這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801年楊氏zui先用干涉原理令人滿意地解釋了白光照射下薄膜顏色的由來和用雙縫顯示了光的干涉現(xiàn)象,并*次成功地測定了光的波長,。1815年菲涅耳用楊氏干涉原理補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了人們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1808年馬呂(E.L.Malus,,1775-1812年)偶然發(fā)現(xiàn)光在兩種介質界面上反射時的偏振現(xiàn)象,。為了解釋這些現(xiàn)象,楊氏在1817年提出了光波和弦中傳播的波相仿的假設,,認為它是一種橫波,。菲涅耳進一步完善了這一觀點并導出了菲涅耳公式。1845年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年)發(fā)現(xiàn)了光的振動面在強磁場中的旋轉,,提示了光現(xiàn)象和電磁現(xiàn)象的內(nèi)在。1856年韋伯(W.E.Weber,1804-1891年)和柯爾勞斯(R.Koh-Lrausch,,1809-1858年)在萊比錫做的電學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電荷的電磁單位和靜電單位的比值等于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即3×108米/秒,。麥克斯韋(J.C.Maxwell,,1831-1879年)在1865年的理論研究中指出,電場和磁場的改變不會局限在空間的某部分,,而是以數(shù)值等于電荷的電磁單位與靜電單位的比值的速度傳播的,,即電磁波以光速傳播,這說明光是一種電磁現(xiàn)象,。這個理論在1888年被赫茲(H.R.Hertz,,1857-1894年)的實驗證實,他直接從頻率和波長來測定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發(fā)現(xiàn)它恰好等于光速,,至此,就確立了光的電磁理論基礎,。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光學的研究深入到光的發(fā)生、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某些現(xiàn)象,例如熾熱黑體輻射中能量按波長分布的,特別是1887年赫茲發(fā)現(xiàn)的光電效應,。1900年普朗克(1858-1947年)提出了輻射的量子論,,認為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只能是電磁波(或光)的頻率與普朗克常數(shù)乘的整數(shù)倍,成功地解釋了黑體輻射問題,。1905年愛因斯坦(1879-1955年)發(fā)展了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設,,把量子論貫穿到整個輻射和吸收過程中,提出了杰出的光量子(光子)理論,,圓滿解釋了光電效應,,并為后來的許多實驗例如康普頓效應所證實。1924年德布羅意(L.V.deBroglie,,1892-)創(chuàng)立了物質波學說,。他大膽地設想每一物質的粒子都和一定的波相,這一假設在1927年為戴維孫(C.J.Davisson,,1881-1958)和革末(L.H.Germer,,1896-1971年)的電子束衍射實驗所證實。
E,、現(xiàn)代光學時期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起,,特別在激光問世以后,由于光學與許多科學技術領域緊密結合,、相互滲透,,一度沉寂的光學又煥發(fā)了青春,,以的規(guī)模和速度飛速度飛速發(fā)展,,它已成為現(xiàn)代物理學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一塊重要的前沿陣地,同時又派生了許多嶄新的分支學科,。1958年肖絡(A.L.Schawlow)和湯斯(C.H.Townes)等提出把微波量子放大器的原理推廣到光頻率段中去,,1960年梅曼首先成功地制成了紅寶石激光器。自此以后,,激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在激光物理、激光技術和激光技術和激光應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同時全息攝影術已在全息顯微術,、信息存貯、象差平衡,、信息編碼,、全息干涉量度、聲波全息和紅外全息等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光學纖維已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的光學元件,,為光學窺視(傳光傳像)和光通訊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它已成為某些新型光學系統(tǒng)和某些特殊激光器的組成部分??梢灶A期光計算機將成為新一代的計算機,,想象中的光計算機,由于采取了光信息存儲,,并充分吸收了光并行處理的特點,,它的運算速度將會成千倍地增加,信息存儲能力可望獲得極大的提高,,甚至可能代替人腦的部分功能,。總之,,現(xiàn)代光學與其他科學和技術的結合,,已在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發(fā)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和影響,正在成為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以及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的越來越強有力的儀器,。
F、光的波粒二相性
人們對電磁輻射兩重性的認識爭論了很久,,有兩種說法:一是粒子說,,把光看成微粒子,認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現(xiàn)象(如吸收,、發(fā)射,、反射等)表明光是具有不連續(xù)能量的微粒,光具有粒子性,;二是波動說,,把光看成一種波,它可以反射,、衍射,、干涉、折射,、散射,、傳播等,它可用速度,、頻率,、波長等參數(shù)來描述,這表明光具有波的性質,。到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論,把電磁輻射的粒子說和和波動說起來,,并提出了光量子(光子)能量與電磁輻射的頻率有關,,其數(shù)學表達式為
E=hv=hc/λ
E:輻射的光子能量J
h:普朗克常數(shù)
v:輻射的頻率
c:光速
λ:波長
從普朗克的理論我們發(fā)現(xiàn):光具有波的性質,,同時又具有粒子的性質。
提供商 |
北京來亨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 下載次數(shù) |
0次 |
資料大小 |
267KB | 資料類型 |
JPG 圖片 |
資料圖片 |
-- | 瀏覽次數(shù) |
391次 |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