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具有特定的形態(tài)和結構,,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對研究細菌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鑒別細菌以及對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均有重要意義,。本章主要介紹狹義范疇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
觀察細菌最-常用的儀器是光學顯微鏡,,其大小可以用測微尺在顯微鏡下測量,,一般以微米(μm)為單位,。在營養(yǎng)豐富的人工培養(yǎng)條件下,,細菌呈浮游狀態(tài),,按其外形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三類,。
在自然界及人和動物體內,,絕大多數細菌黏附在無生命或有生命的物體表面,以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形式存在,。
一,、球菌
多數球菌(coceus)直徑在1μm左右,外觀呈圓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時細菌分裂平面不同和分裂后菌體之間相互黏附程度不一,,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
1.雙球菌(diplococcus)細菌細胞在一個平面分裂后,,兩個菌體粘連在一起成雙排列,,如腦膜炎奈瑟菌。
2.鏈球菌(streptococcus)細菌細胞在一個平面上分裂后,多個菌體連接成鏈狀,,如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3.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細菌細胞在多個不同平面分裂后,,多個菌體不規(guī)則堆聚在一起成葡萄串狀,,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的球菌排列方式還有四聯球菌和八疊球菌,,如四聯加夫基菌、藤黃八疊球菌,。各類球菌在標本或培養(yǎng)物中除上述的典型排列方式外,,還可有分散的單個菌體存在。
二,、桿菌
不同桿菌(bacillus)的大小,、長短、粗細差別較大,。大桿菌如炭疽芽胞桿菌,,長3~10μm;中等大小的如大腸埃希菌,,長2~3μm,;小桿菌如布魯菌;長僅0.6~1.5μmo,。
桿菌形態(tài)多數呈直桿狀,,也有的菌體稍彎。多數桿菌分散單個存在,,也有的呈鏈狀排列,,稱為鏈桿菌(streptobacillus)。桿菌的菌體兩端大多呈鈍圓形,,少數兩端平齊(如炭疽芽胞桿菌)或兩端尖細(如梭桿菌),。有的桿菌末端膨大成棒狀,稱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有的菌體短小,,近于橢圓形,稱為球桿菌(coccobacillus),;有的常呈分枝生長趨勢,,稱為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有的末端常呈分叉狀,,稱為雙歧桿菌(biidobacterium),。
三、螺形菌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為一類菌體細長并且形成彎曲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包括弧菌屬(Vibrio),、螺菌屬(Spirillum),、螺桿菌屬(Helicobacter)和彎曲菌屬(Campylobacter)等的細菌?;【木w只有一個彎曲,,呈弧形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螺菌的菌體有兩個以上彎曲,,如鼠咬熱螺菌。螺桿菌和彎曲菌的菌體呈弧形,、S形或海鷗展翅狀,,例如幽門螺桿菌和空腸彎曲菌。
細菌的形態(tài)受溫度,、pH,、培養(yǎng)基成分和培養(yǎng)時間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一般在適宜的生長條件下培養(yǎng)8~18小時的形態(tài)比較典型,,在不利環(huán)境或菌衰老時常出現梨形,、氣球狀和絲狀等不規(guī)則的多形性。因此,觀察細菌的大小和形態(tài),,應選擇適宜生長條件下的對數生長期細菌為宜,。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