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焦技術已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技術,適用于研究和表征不同 LIBS 儀器產生的燒蝕坑的大小,、直徑和深度
此研究具有雙重目的:1) 對與壁畫樣品(圖 1)上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 (LIBS) 測量相關的燒蝕坑進行表征;以及 2) 比較與便攜式儀器(EasyLIBS)及實驗室儀器相關聯(lián)的 2 分歐元硬幣(圖 2)上的燒蝕坑,。
<em>圖 1</em>.分析壁畫樣品
<em>圖 2</em>.硬幣概述:a) 放大使用便攜式儀器分析的區(qū)域,;b) 放大使用實驗室儀器分析的區(qū)域
我們對與 LIBS 測量相關的燒蝕坑尺寸和深度進行了研究。在共聚焦模式下使用 3D 光學輪廓儀 S neox 分析燒蝕坑,。為進行此研究,,我們通過 1、3,、8,、10、15 和 20 次激光發(fā)射,,形成了六個燒蝕坑(圖 3),。初步定性觀察表明,燒蝕坑伴有深色光暈,,表明該物質受到撞擊時會急劇升溫,。這被稱為熱影響區(qū) (HAZ),在激光燒蝕中是一種已被大家熟知的現(xiàn)象,。
<em>圖 3</em>.覆蓋紅色顏料的黃色裝飾層上的分析點位置
在所有形成的燒蝕坑中,,燒蝕坑的平均尺寸約為 800 µm x 400 µm。經 20 次激光發(fā)射形成的燒蝕坑需要更被進一步深入研究(圖 4),。實際上,,在燒蝕坑內觀察到了一個中空區(qū)域,尺寸約為 160 µm x 100 µm,。每個燒蝕坑中都觀察到了相同的結果,。
<em>圖 4</em>.由 20 次激光發(fā)射形成的燒蝕坑;a) 由 20 次激光發(fā)射形成的燒蝕坑的 3D 視圖,; b)燒蝕坑尺寸(單位:µm),,以及在燒蝕坑中觀察到中空區(qū)域(以藍色顯示)
每個燒蝕坑的剖面圖表明,燒蝕坑的深度會隨著激光發(fā)射次數(shù)的增加而加深(圖 5),。在經過 20 次激光發(fā)射后,,樣本在最深的區(qū)域被挖空約 100 µm,。
<em>圖 5</em>.燒蝕坑深度(單位:µm);a) 和 b)頂視圖形貌,,c) 剖面圖
在使用 EasyLIBS 儀器的情況下,,可以觀察到一個寬而均勻的環(huán),并且這個環(huán)會將形成的燒蝕坑劃界(圖 6),??傮w而言,燒蝕坑非常平坦且淺:并會形成熔融物,,該熔融物會一直留在燒蝕坑中,,不會被排出。
em>圖 6</em>. A) 使用便攜式儀器經過 150 次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的 3D 視圖,;b) 使用便攜式儀器經過 500 次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的 3D 視圖
對于使用實驗室儀器進行的測量,,在燒蝕坑周圍可見物質噴出(圖 7)。此外,,使用實驗室儀器形成的燒蝕坑都會有因物質積聚而形成的“坑沿",。這些坑沿相對于硬幣表面的高度在 4 µm 至 20 µm 之間,具體取決于發(fā)射的激光次數(shù),。
<em>圖 7</em>.用實驗室儀器經過 20 次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可以看到物質噴射。a) 用共聚焦顯微鏡 S neox 拍攝到圖像,;b) 燒蝕坑的 3D 視圖
表 1 顯示了使用 EasyLIBS 和實驗室儀器在進行了不同次數(shù)的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深度對比,。此外,圖 8 和圖 9 分別顯示了兩種 LIBS 儀器在經 50 次和 500 次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的 2D 圖片,。
<em>表 1</em>.便攜式儀器 (EasyLIBS) 和實驗室儀器在不同次數(shù)的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深度對比
<em>圖 8</em>. a) 使用便攜式儀器 (EasyLIBS) 經過 50 次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b) 使用實驗室儀器經過 50 次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
<em>圖 9</em>.燒蝕坑的形狀和大小 a) 使用便攜式儀器 (EasyLIBS) 經過 500 次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b) 使用實驗室儀器經過 500 次激光發(fā)射后產生的燒蝕坑
3D 光學輪廓儀 S neox 已被證明是一種精確,、快速且易于使用的工具,,可用于研究與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法測量相關的燒蝕坑。3D 光學輪廓儀可以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別是,,共聚焦技術已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技術,適用于研究和表征不同 LIBS 儀器產生的燒蝕坑的大小,、直徑和深度
這對考古學家和策展人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他們需要在對文物進行具有微破壞性的評估之前便評估其收益/風險。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