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分為哪幾個過程
蛋白質被認為是構成生物體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食物中的蛋白質是人體中氮的*來源,具有糖類和脂肪不可替代的作用,。含氮量是蛋白質區(qū)別于其他有機化合物的重要標志。在檢驗食品中蛋白質時,通常是先檢定出食品中的總氮量,,然后乘以蛋白質換算系數(shù),以此得到蛋白質含量,。凱氏定氮法由Kieldahl于1883年首先提出,,至今仍被作為標準檢驗方法。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分為樣品消化,、蒸餾,、吸收和滴定過程。
一.原理
向樣品中加入濃硫酸和催化劑,,充分混勻,,然后加熱消化分解,樣中碳和氫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有機氮轉化為硫酸銨,。堿化蒸餾使氨游離,用硼酸吸收后以硫酸或鹽酸標準滴定溶液滴定,,根據(jù)酸的消耗量乘以換算系數(shù),,即為蛋白質的含量。
二.樣品消化
濃硫酸具有脫水性和氧化性,,可使有機物中的碳,、氫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質會分解為氨,,然后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通常加入硫酸鉀和硫酸銅作為催化劑來加快蛋白質分解。硫酸鉀可以提高溶液的沸點,,一般情況下,,純硫酸的沸點在340 ℃左右,但是在添加硫酸鉀后,,可提高至400 ℃以上,。提高溫度使有機物加快分解,。但是不能加入過多的硫酸鉀,否則會因為溫度過高,,使生成的硫酸銨發(fā)生熱分解成氨而造成損失,。硫酸銅除作為催化劑外,還可以指示消化終點的到達,,有機物全部消化*后,,溶液呈現(xiàn)清澈的藍綠色,硫酸銅還可以做蒸餾時堿性反應的指示劑,。
三.蒸餾
消化液中的硫酸銨在堿性環(huán)境下會轉化成氨,。為防止水中微量的氨氣受熱逸出,影響測定結果,,所以水蒸氣發(fā)生器中的水要保持酸性,。硫酸銨是一種強酸弱堿鹽,需要足夠的堿液使結合態(tài)的氨*反應并釋放出來,,這個過程中的氫氧化鈉一定要過量,,過量的氫氧化鈉會與硫酸銅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氫氧化銅受熱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銅沉淀,。檢驗蒸餾是否完成,,可用奈氏試紙法,NH4+或NH3遇奈氏試劑會反應生成棕紅色的dian化汞銨化合物,。
四.吸收
加熱蒸餾放出的氨可用硼酸溶液吸收,,硼酸有吸收氨的作用,又因其呈微弱酸性,,不影響下一步滴定時指示劑的變色反應,。溫度過高會使硼酸吸收液對氨的吸收作用減弱,從而造成損失,,故一般不超過40 ℃,。
五.滴定
待吸收*后,用硫酸或者鹽酸標準溶液進行酸堿滴定,,滴定液的濃度直接影響結果的性,,必須按照要求進行配制和標定?;旌现甘緞┰谥行匀芤褐谐驶疑?,滴定終點時液體呈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