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發(fā)展簡史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是一種介于透射電子顯微鏡和光學顯微鏡之間的一種觀察手段,。其利用聚焦的很窄的高能電子束來掃描樣品, 通過光束與物質(zhì)間的相互作用, 來激發(fā)各種物理信息, 對這些信息收集,、放大,、再成像以達到對物質(zhì)微觀形貌表征的目的,。新式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可以達到1nm;放大倍數(shù)可以達到30萬倍及以上連續(xù)可調(diào);并且景深大, 視野大, 成像立體效果好,。此外, 掃描電子顯微鏡和其他分析儀器相結合, 可以做到觀察微觀形貌的同時進行物質(zhì)微區(qū)成分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在巖土,、石墨,、陶瓷及納米材料等的研究上有廣泛應用。因此掃描電子顯微鏡在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重大作用,。
發(fā)展簡史
1932年,,Knoll 提出了SEM可成像放大的概念,并在1935年制成了極其原始的模型,。
1938年,,德國的阿登納制成了第一臺采用縮小透鏡用于透射樣品的SEM。由于不能獲得高分辨率的樣品表面電子像,,SEM一直得不到發(fā)展,,只能在電子探針X射線微分析儀中作為一種輔助的成像裝置。此后,,在許多科學家的努力下,,解決了SEM 從理論到儀器結構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最早期作為商品出現(xiàn)的是1965年英國劍橋儀器公司生產(chǎn)的第一臺SEM,,它用二次電子成像,,分辨率達25 nm,使SEM進入了實用階段,。
196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Knoll 成功研制了場發(fā)射電子槍,并將它應用于SEM,,可獲得較高分辨率的透射電子像,。1970年他發(fā)表了用掃描透射電鏡拍攝的鈾和釷中的鈾原子和釷原子像,這使SEM又進展到一個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