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每天處理60噸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與好氧生物處理相比,,厭氧生物處理由于具有處理成本低、處理有機負荷大和可處理許多在好氧條件下難生物降解的有機物等特點,,因此國內外許多研究人員都采用厭氧生物處理或厭氧生物處理與好氧生物處理相結合的工藝來處理難生物降解有機物,。為了提高厭氧生物反應器中的生物量,厭氧生物反應器中的生物多以顆粒污泥存在,,此類無載體厭氧生物反應器的形式包括UASB,、EGSB和IC等。
對于處理含難生物降解有機物廢水的以UASB為代表的上述無載體厭氧反應器而言,,其在實際應用時存在兩個主要問題:(1)反應器初次啟動過程緩慢,,短的需要2~3個月,長的達半年甚至一年之久,;(2)對難生物降解有機物的處理效率低,,處理時間長。因此,,上述無載體厭氧反應器能否高效運行的關鍵在于能否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沉降性能,、能高效處理難生物降解有機物的厭氧顆粒污泥。
厭氧顆粒污泥形成的主要技術條件
每天處理60噸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廢水性質
一般處理含糖類廢水易于形成顆粒污泥,,而脂類廢水和蛋白質廢水及有毒難降解廢水則較難培養(yǎng)出顆粒污泥,,或不能培養(yǎng)出顆粒污泥。要求廢水的C:N:P約為200:5:1,,否則要適當加以補充,。投加補充適量的鎳、鈷,、鉬和鋅等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污泥產(chǎn)甲烷活性,,因為這些元素是產(chǎn)甲烷輔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污泥負荷率
影響污泥顆?;M程最主要的運行控制條件是可降解有機物(COD)污泥負荷率,,當污泥負荷率達0.3kgCOD/(kgVSS.d)以上時便能開始形成顆粒污泥,。這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充足的食料(碳源和能源),是微生物增長的物質基礎,。當污泥負荷率達到0.6kgCOD/(kgVSS.d)時,,顆粒化速度加快,,所以當顆粒污泥出現(xiàn)后,,應迅速將COD污泥負荷率提高到0.6kgCOD/(kgVSS.d)左右水平,這有利于顆?;M行,。
水力負荷率和產(chǎn)氣負荷率
升流條件是以UASB為代表的一系列無載體厭氧反應器形成顆粒污泥的必要條件。代表升流條件的物理量是水流的上升流速和沼氣的上升流速,,即是水力負荷率和產(chǎn)氣負荷率,,通常將兩者作用的總和稱為系統(tǒng)的選擇壓(SelectionPressure)。選擇壓對污泥床產(chǎn)生沿高度(水流)方向的攪拌作用和水力篩選作用,。定向攪拌作用產(chǎn)生的剪切力使微小的顆粒產(chǎn)生不規(guī)則的旋轉運動,,有利于絲狀微生物的相互纏繞,為顆粒的形成創(chuàng)造一個外部條件,。水力篩選作用能將微小的顆粒污泥與絮體污泥分開,,污泥床底聚集比較大的顆粒污泥,而比重較小的絮體污泥則進入懸浮層區(qū),,或被淘汰出反應器。因廢水是從床底進入,,使得顆粒污泥首先獲得充足的食料而快速增長,,這有利于污泥顆粒化的實現(xiàn),。液體上升流速在2.5~3.0m/d時,,最有利于UASB反應器內污泥的顆粒化,。
地埋A/O-人工濕地技術:
是在常規(guī)生化處理基礎上增設人工濕地系統(tǒng)進行深度處理,。人工濕地系統(tǒng)是人為的在有一定長寬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礫石等) 混合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體的填料縫隙中流動或在床體表面流動,,并在床體表面種植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強,、生長周期長,、美觀及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水生植物(如蘆葦,蒲草和美人蕉等) ,,形成一個“基質—微生物—植物”的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并利用這種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凈化功能進行水質高效凈化,。適用于地勢條件易于集水污水并能通過自流出水的且規(guī)模適中的村莊,處理規(guī)模20~200 t/天,。工藝參數(shù): 缺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4 h,,好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6 h,污泥清理周期180 天,,人工濕地水力負荷0. 5 ~1. 0 m3/(m2˙d) ,。
一種常規(guī)生化處理后增加生態(tài)塘處理工藝。生態(tài)塘亦稱氧化塘或穩(wěn)定塘,,是一種利用天然凈化能力對污水進行處理的構筑物的總稱,。其凈化過程與自然水體的自凈過程相似,通常是將土地進行適當?shù)娜斯ば拚?,建成池塘,,并設置圍堤和防滲層,依靠塘內生長的微生物來處理污水,。生物塘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量,,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植物,進行水產(chǎn)和水禽養(yǎng)殖,,形成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太陽能(日光輻射提供能量) 作為初始能量的推動下,通過生物塘中多條食物鏈的物質遷移,、轉化和能量的逐級傳遞,、轉化,將進入塘中污水的有機污染物進行降解和轉化,,最后不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植物和水產(chǎn)、水禽的形式作為資源回收,,凈化的污水也可作為再生資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處理與利用結合起來,實現(xiàn)污水處理資源化,。該技術適用于擁有自然池塘或閑置溝渠,,地勢條件易于收集污水,并能通過自流出水的且規(guī)模適中的村莊,,處理規(guī)模20~200t/天,。工藝參數(shù): 缺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4 h,好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6 h,,生態(tài)塘停留時間不小于24 h,,污泥清理周期180天.
地埋A2/O-人工濕地技術:
A2/O 工藝亦稱A-A-O 工藝,本工藝為采用厭氧—缺氧—好氧法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簡稱,是流程最簡單,,應用*泛的脫氮除磷工藝,。適用于處理要求較高,四季氣候變化大,,氣溫較低的地區(qū),。處理規(guī)模不小于200 噸/天。工藝參數(shù): 厭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2 h,,缺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4 h,,好氧池停留時間不小于6 h,人工濕地水力負荷0. 5~1. 0 m3/(m2˙d) ,,污泥理周期180 天,。
生物流化床處理技術是借助流體使表面生長著微生物的固體顆粒呈流態(tài)化,同時進行去除和降解有機物的生物膜法處理技術,。影響其處理效果的因素有載體的選擇,、菌種的篩選等。崔俊華等在“三套” 工藝的基礎上添加了三相生物流化床部分,,且采取了高效油降解菌以及漂浮和懸浮填料并用的措施,,使出水油濃度降為3.5—4.9mg/L,達一種被廣泛采用并逐漸成熟的生物深化處理技術,。龔爭輝應用接觸氧化工藝對采油廢水進行了現(xiàn)場的實驗研究,,廢水中的COD和油的去除率分別為42.2% 和89.3% ,最后出水能達到排放標準,。
接觸氧化法除了可以降低COD,,還可以用于去除氨氮,尤其適合應用于煉油廢水的凈化,。龐金釗的實驗結果表明,,用接觸氧化法工藝處理COD≤500mg/L的石油廢水時,硝化細菌是優(yōu)勢菌,,能同時有效去除氨氮和COD引。接觸氧化法可以克服活性污泥法容易污泥膨脹和超標排放的缺點,,具有有機負荷高,、抗沖擊能力強、對廢水中的毒物忍耐力較大等優(yōu)點,,而且對氨氮也有較好的去除效果,。接觸氧化法多用于深度處理含油廢水,其技術關鍵在于對進水可生化性的控制,。
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技術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他生物,將環(huán)境中的危險性污染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或轉化為其他無害物質的工程技術系。生物修復的概念最初來源于微生物對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至今許多文獻仍沿用bioremediation一詞,,專指微生物修復,通常將其分為廣義的生物修復和狹義的生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