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接觸氧化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氧化溝的主要類型及特點
根據氧化溝的構造和運行特征,,并根據不同的發(fā)明者和情況可分為:卡魯塞爾氧化溝,、交替工作式氧化溝、奧貝爾氧化溝,、一體化氧化溝,、微孔曝氣氧化溝及其它類型氧化溝,。
1,、卡魯塞爾氧化溝
應用立式低速表面曝氣器提供氧并推動水流前進,是由荷蘭Carrousel發(fā)明,,其目的是尋求渠道更深的氧化溝和效率更高,、機械性能更好的系統(tǒng)設備,以彌補當時氧化溝的占地面積大等缺點,。目前為了適應脫氮除磷的要求,,又開發(fā)了卡魯塞爾2000等類型的氧化溝。
接觸氧化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采用立式表曝機的卡魯塞爾氧化溝
2,、交替工作式氧化溝
早期是丹麥Kruger公司開發(fā)的工藝流程,,在國外采用的形式主要是雙溝(D)式氧化溝,,即雙溝交替在好氧和沉淀的狀態(tài)下工作,以免除分離式的二沉池,,并可完成硝化與反硝化過程,。為占領發(fā)展中國家市場,又開發(fā)了三溝式(T型)氧化溝,,提高了設備利用率(58.3%),。
污水的二級處理,采用上向流式生物曝氣濾池,,要處理的污水和壓縮空氣都被引至濾池底部,。這樣可以避免降流式濾池中經常出現的表面堵塞和氣囊的形成。此外,,僅有處理后的出水才暴露于空氣中,,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臭味。具體結構見圖3,。
填料是經特別挑選的多孔性,,有粗糙表面和高比表面積的材料。它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載體,,并可維持高濃度生物量,,其濃度是活性污泥法的4~5倍,從而增加了單元的負荷,,減小了污水廠的規(guī)模,。
BAF處理(生物曝氣濾池)分為2個階段:階段1為了去除有機物,階段2為了硝化,,故也稱之為BAFF工藝,。
生物曝氣濾池(BAFF)的硝化保證措施
為了給硝化提供足夠的堿度并保證出水呈中性,向進入濾池的污水中投加NaOH,。加藥是自動化的,,通過監(jiān)測pH值來控制投藥量。
生物曝氣濾池(BAFF)的反沖洗
濾池的反沖洗也由自動化控制,,并且反沖洗水回流到處理系統(tǒng)前端,。反沖洗可分為3個步驟:(1)填料的流化,(2)沖洗,,(3)漂洗,。
沖洗的效果由氣、水同時反沖洗來保證,,這使得填料處于振動和攪拌狀態(tài),,從而去除多余的生物量。正因為這個原因,,生物降解是一直存在的,,同時很快的適應于流量和負荷的變化,。
用處理后的污水來短期反沖洗填料,流量為800m3/h,。因為污水水質較差,,故回流反沖洗水相當于濾床體積的10%。
生物曝氣濾池的自控系統(tǒng)
*自動化控制對BAFF污水處理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就不需人為控制來應對進水流量的變化,通過PLC自控就可以完成對每一個濾池的控制,。
生物曝氣濾池的運行可分為4個階段:(1)閑置階段,,(2)過濾階段,(3)反沖洗階段,,(4)準備過濾階段,。PLC能夠根據進水流量和當前濾池的運行情況,自動開啟或關閉濾池以應對進水流量的變化,。
進入BAFF污水廠的污水量由裝有固定轉速的水泵的泵站控制,。進水是階段性不均勻的,而濾池則一直處于運行或閑置狀態(tài),,這對污水的處理沒有不良影響,。
氧化溝是一種活性污泥法工藝,其曝氣池呈封閉的溝渠形,,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在其中循環(huán)流動,,因此被稱作“氧化溝”,又稱“環(huán)形曝氣池”,,屬于延時曝氣法之列,。
早在1920年,英國首次建成氧化溝,,采用槳板式曝氣機,,曝氣效果不理想,該處理廠被認為是現代氧化溝的先驅,,但當時尚未出現“氧化溝”一詞,。1925年Kessener開始研制轉刷曝氣機,被稱作“Kessener轉刷”,。Pasveer于1954年將Kessener轉刷用在荷蘭Voorschoten的氧化溝中,,從此以后才有“氧化溝”這一專業(yè)術語,。該技術因其設計者被命名為怕斯維爾氧化溝,。
如同活性污泥法一樣,自從*座氧化溝問世以來,,至今氧化溝工藝演變除了許多變形工藝方法及配套設備如:卡魯塞爾氧化溝,、交替工作式氧化溝,、奧貝爾氧化溝、一體化氧化溝,、微孔曝氣氧化溝及其它類型氧化溝,。
氧化溝法不僅能去碳還能脫氮除磷,處理效果穩(wěn)定,,耐沖擊負荷,,設計運行靈活;建設費用及電耗視采用的溝型而變,,如在轉碟和轉刷曝氣形式中,,再引進微孔曝氣,加大水深,,能有效地提高氧的利用率(提高20%)和動力效率[達2.5~3.0 kgO2/(kW·h)],。另外,氧化溝泥齡長,,污泥較為穩(wěn)定,,一般可以不再做穩(wěn)定和處理而直接處置,省卻了污泥穩(wěn)定化設施,,大大簡化了工藝流程,,運行管理非常簡單,因此很快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應用,。如今,,它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不僅用于城市污水處理,,而且用于工業(yè)廢水的生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