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的來源
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呼吸道進入、消化道食入,、皮膚或粘膜侵入,。
放射性物質主要經消化道進入人體,,而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進入的較小,。而在核試驗和核工業(yè)泄漏事故時,放射性物質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這三條途徑均可進入人體而造成危害[1] ,。
(1)呼吸道吸入
從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質的吸收程度與其氣態(tài)物質的性質和狀態(tài)有關。難溶性氣溶膠吸收較慢,,可溶性較快,;氣溶膠粒徑越大,在肺部的沉積越少,。氣溶膠被肺泡膜吸收后,,可直接進入血液流向全身。
(2)消化道食入
消化道食入是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重要途徑,。放射性物質既能被人體直接攝入,,也能通過生物體,經食物鏈途徑進入體內,。
(3)皮膚或粘膜侵入
皮膚對放射性物質的吸收能力波動范圍較大,,一般在 1%~1.2%左右,經由皮膚侵入的放射性污染物,, 能隨血液直接輸送到全身,。由傷口進入的放射性物質吸收率較高。
無論以哪種途徑,,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后,,都會選擇性地定位在某個或某幾個器官或組織內,叫做“選
擇性分布”,。其中,,被定位的器官稱為“緊要器官”,將受到某種放射性的較多照射,,損傷的可能性較大,,如
氡會導致肺癌等。放射性物質在人體內的分布與其理化性質,、進入人體的途徑以及機體的生理狀態(tài)有關,。但也有些放射性在體內的分布無特異性,,廣泛分布于各組織、器官中,,叫做“全身均勻分布”,, 如有營養(yǎng)類似物的核素進入人體后,將參與機體的代謝過程而遍布全身,。[3]
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后,,要經歷物理、物理化學,、化學和生物學四個輻射作用的不同階段,。當人體吸收輻射能之后,先在分子水平發(fā)生變化,,引起分子的電離和激發(fā),,尤其是大分子的損傷。有的發(fā)生在瞬間,,有的需經物理的,、化學的以及生物的放大過程才能顯示所致組織器官的可見損傷,因此時間較久,,甚至延遲若干年后才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