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魚病用什么顯微鏡,?
魚生病用什么儀器進行檢查,?
用顯微鏡對病魚進行檢測的詳細步驟
如何對魚病進行防治?
對魚身上的寄生蟲觀測是檢測魚病的zui要方法之一,,一般采用鏡檢,。用顯微鏡,解剖鏡,,放大鏡對魚病進行檢測,,簡稱鏡檢。鏡檢是在魚病情況比較復雜,,僅憑肉眼不能作出正確診斷時而進行的更深層次的檢查,。
當一尾病魚到手上時,須先檢查外觀,是否有異常之處,,例如是否有出血或是有寄生蟲或是潰爛 .........等,,翻開鰓蓋以肉眼檢查鰓絲,觀察是否有異狀,,到目前為止是一般魚友都可以自己做的工作,,這些也是檢驗病魚的zui基本的工作?!?/span>
以肉眼觀察鰓絲后,,剪下鰓絲以生物顯微鏡(新視窗顯微鏡效果更佳,可升級,,總放大倍數(shù)可達到2000倍)觀察,,通常由低倍率開始檢查是否有寄生蟲,或是做鰓絲抹片以染寄染色后以1000倍的由境觀察是否有大量異常的細菌出現(xiàn),,但這只能作為參考,,因為鰓絲上通常會有不少的細菌附著,因此很難斷定我們所觀察到的細菌就是引起疾病的病原,。
接下來將魚解剖觀察內(nèi)臟器官是否異常,,例如是否有腹水,,肝臟或脾臟是否腫大或出血,,腸道是否異常積水。外部觀察后接下來就是要采 疾病原菌了,,在實驗室會將勾菌環(huán)燒紅冷卻后插入組織后劃于細菌用培養(yǎng)基上,,不同器官皆要方開培養(yǎng),培養(yǎng)24小時后觀察是否有細菌生長,,通常魚的病癥是細菌引起的可在培養(yǎng)基上看到很純的菌落 ,,也就是細菌的顏色大小外觀都是一樣的,接下來就要鑑定細菌的種類了,,因為只知道是細菌引起的是不夠的,,細菌基本上分為陽性菌跟陰性菌,這兩類有不同的治療藥物,,所以至少要搞清楚是陽性菌或陰性菌才能對癥下藥,,接下來就是進行革蘭氏染色以鑑定細菌是陽性菌或陰性菌,一般的鰓部抹片或內(nèi)臟的抹片都可以做此染色,,知道細菌是陽性或陰性以后,,就是做細部的確認細菌的種類,目前一般檢驗單位或實驗室都使用商業(yè)的鑑定套組,,在實驗室常用的是API 20E,,Microgen以及Biolog這三種鑑定系統(tǒng),這三種都是不同公司生產(chǎn)的快速鑑定系統(tǒng),當然鑑定系統(tǒng)有分腸內(nèi)菌,,陽性菌,,陰性菌或是某類特殊菌屬的鑑定系統(tǒng),一般都可以鑑定到種,,而也可以以傳統(tǒng)的生化特性來做分類,, 依細菌的一些特性來做分類,但所花的時間較久也較麻煩,,一般商業(yè)的鑑定系統(tǒng)約24小時就可知道結果,,zui慢的也只要48小時就可以知道所分離的細菌是什么菌了,當知道細菌的種類后,,接下來就是做抗藥性試驗,,這個試驗可知道哪些抗生素可用來抑制細菌,這個結果可以當做我們用藥的參考,。
以上只簡略介紹zui基本的數(shù)碼顯微鏡魚病檢驗流程,,要證明引起該疾病的病源的結果是由病魚分離出來的病魚,在以人為方式感染健康的魚同樣可以引起相同的癥狀,,這樣才能確定該病原是該病癥的病原菌,,當然隨著研究者的領域會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
在用顯微鏡對病魚進行檢測時的注意事項:
要用活的病魚或剛死的病魚進行檢查,。由于魚死亡后,,寄生蟲很快隨之死去,寄生于魚體的病原體又非常微小,,死后往往很快改變形狀或腐爛分解,,因此時間稍長就很難確定其病原體。
取樣時要保持病魚魚體濕潤,。因魚體干燥后,,寄生在病魚體表的寄生蟲會同時被干掉,甚至連病魚的癥狀也會變得不明顯或無法辨認,。因此,,應將病魚裝在帶有原飼養(yǎng)水的桶或盆里拿出檢查。
顯微鏡做魚病檢查時的詳細方法:
載玻片法 適用于低倍率或高倍率魚病檢測顯微鏡檢查,。方法是取下一小塊病灶組織或一小滴內(nèi)含物,,放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入一小滴清水或鹽水,,蓋上蓋玻片,,輕輕地壓平,先在低倍率顯微鏡下檢查,,分辨不清或可疑的可再調(diào)到高倍率下檢查,。
一般幾十微米大小的寄生蟲(如鞭毛蟲)用高倍率檢測,,幾百微米的寄生蟲(如車輪蟲)用低倍率檢測。
玻片壓縮法 用兩片厚度約為3~4毫米,,大小約6 x12厘米的玻片,,先將要檢查的組織或者是器官的一部分以及粘液等,放在其中一片玻片上,,滴上適量的清水或鹽水(注意體表部分或粘液用普通水,,體內(nèi)器官或組織用0.56%的鹽水),用另一片玻片將其壓成透明的薄層,,即可放到低倍顯微鏡下檢查,。
應該重點檢查的組織器官 魚的各個組織器官、血液都可能有病原體的寄生,,但在生產(chǎn)實踐中,,特別應該重點檢查的部位是粘液、鰭條,、鰓,、腸胃、肝臟,。
除了用顯微鏡對病魚進行詳細檢查,,另有多種方法可對病魚進行診斷:
一、肉眼檢查法
用眼睛直接從魚體患病部位找出病原體,,如錨頭鳋等大型寄生蟲,;或根據(jù)病魚的癥狀來判斷,如病毒,、細菌引起的魚病,。檢查的步驟:先檢查體表(頭部,、眼睛,、口腔、鰭,、鱗片),;再檢查鰓部;zui后剖檢內(nèi)臟器官(腸,、肝,、鰾、性腺等),。對于有疑點的部位,,取少量組織或粘液壓片,用顯微鏡做進一步檢查,。
二,、顯微鏡檢查法
肉眼不能看清的小型寄生蟲,需要顯微鏡放大檢查。有時并發(fā)幾種疾病,,究竟哪一種魚病為主,,也需顯微鏡加以判斷。體表和鰓部是魚類發(fā)病的主要部位,,一般作為顯微鏡檢查的重點,。用于檢查的魚,1個魚池至少應有3~5尾,,是即將死亡或剛死不久的病魚,,每一處檢查部位,均需制2~3片標本,。剛開始接觸魚病時會遇到一種困難,,即寄生蟲的數(shù)量與魚病的關系。寄生蟲少量存在對魚類健康并不會帶來很大影響,,只有當寄生蟲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魚才會生病,、死亡。如車輪蟲,、斜管蟲等小型寄生蟲在中倍鏡下檢查,,平均每一個視野有數(shù)十個以上,才會引起魚病,。
三,、水質分析
在用上述兩種方法檢查不出病因的情況下,應考慮水中是否存在著有毒物質,,需要對水進行化驗,。目前大多數(shù)地區(qū)尚無專門為漁業(yè)分析水質的機構,給診斷魚病帶來了一定困難,。但可用一種簡易方法,,間接證明水中有無毒物存在,即用網(wǎng)箱放在病魚塘內(nèi)或木桶盛有病魚塘的池水放養(yǎng)若干尾健康魚,,觀察數(shù)天有無死亡情況,。對于急性中毒病例,此法有較大的準確性,。有些常規(guī)水質檢查項目,,如溶解氧、酸堿度,、硫化氫等 ,,均可自行測定。
近幾年來,,市場上有簡單的水質分析儀供應,,如無錫海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水質快速檢測盒”,,該儀器操作簡單。
四,、現(xiàn)場調(diào)查
引起魚類發(fā)病的原因很復雜,,單純檢查魚體不一定能找到真正的病因。如同醫(yī)生一樣,,還需要結合“問診”,,了解魚病發(fā)生的全過程(即何時開始死魚,每天死亡數(shù)量以及病魚的活動情況等),、歷年魚病情況(去年同期發(fā)生過何時魚?。⒅車h(huán)境(水中有否有敵害,,附近有無農(nóng)田和工廠)以及放養(yǎng)密度,、施肥、投餌,、運輸,、拉網(wǎng)等飼養(yǎng)管理情況。
總結,,在用顯微鏡法對病魚進行檢查時,,可能會用到的顯微鏡類型有,生物顯微鏡,,便攜式檢查顯微鏡,,體視顯微鏡等等,常見的檢查顯微鏡型號有奧林巴斯生物顯微鏡CX31,,奧林巴斯生物顯微鏡CX41,,奧林巴斯體視顯微鏡SZ61,便攜式檢查顯微鏡SFC-86等等,,詳細可致電瑞科中儀詳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