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tài)
警惕:人民幣上的細菌
閱讀:2452 發(fā)布時間:2013-8-13香港城市大學(xué)研究顯示,,每張人民幣平均含菌量17.8萬個,5角,、1元,、1角面額的錢幣,每張附帶的菌數(shù)更高達1800萬個,,在亞洲眾多幣種中“*”,。人民幣在流通過程中接觸人員眾多,層次復(fù)雜,,已成為致病細菌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人民幣上常見的幾種細菌:
大腸桿菌:錢幣上的大腸桿菌多來自糞便,會隨著錢幣的流通進行繁衍和傳播,,造成致病性感染,。多數(shù)大腸桿菌與人體是互利共生的關(guān)系。只有在機體免疫力降低,、腸道長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況下,,大腸桿菌才會致病,,移居到腸道以外的地方,,例如膽囊、尿道,、膀胱,、闌尾等地,造成相應(yīng)部位的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錢幣上的另一類重要菌類,。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如空氣,、水,、灰塵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檢測到。錢幣流通性強,,與環(huán)境接觸廣泛,,沾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性極大。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致病力較強的一種細菌,,它能通過創(chuàng)口感染,,引起化膿和毛囊炎,肺和血液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癥,、膿毒癥等。
綠膿桿菌:人吐出的痰液里往往含有綠膿桿菌,,這些痰液一旦沾到錢幣上,,綠膿桿菌就很容易通過錢幣的流通進行傳播。綠膿桿菌是一種致病力較低但抗藥性強的細菌。綠膿桿菌感染可發(fā)生在人體任何部位和組織,,常見于燒傷或創(chuàng)傷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內(nèi)膜炎、胃腸炎,、膿胸甚至敗血癥,。
沙門氏菌:不干凈的食物中,往往含有沙門氏菌,,人們在購買這些食品時,,很容易將食品上的沙門氏菌沾到錢幣上。沙門氏菌有的專對人類致病,,有的只對動物致病,,也有對人和動物都致病。致病沙門氏菌能引起人體腸胃食物中毒,,導(dǎo)致胃腸炎,、傷寒和副傷寒。
慶幸的是,,這些細菌只有在人體抵抗力弱的時候才能乘虛而入,,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因為這些細菌發(fā)生疾病的。
上海恒遠友情提示:接觸錢幣后立即洗手,,防止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