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
|
包裝運輸包裝件靜載荷堆碼試驗方法 | gb/t4857.3-92 |
packaging-transportpackages-vertical |
|
本標準等效采用標準iso2234-1985《包裝—完整,、滿裝的運輸包裝件—靜載荷堆碼試驗》。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對運輸包裝件進行靜載荷堆碼試驗時所用試驗設備的主要性能要求,、試驗程序及試驗報告的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評定運輸包裝件在堆碼時的耐壓強度或對內裝物的保護能力。它既可以作為單項試驗,,也可以作為系列試驗的組成部分,。
2 引用標準
gb/t4857.1 包裝 運輸包裝件 試驗時各部位的標示方法
gb/t4857.2 包裝 運輸包裝件 溫濕度調節(jié)處理
gb/t4857.17 包裝 運輸包裝件 編制性能試驗大綱一般原理
gb/t4857.18 包裝 運輸包裝件 編制性能試驗大綱定量數(shù)據(jù)
3 試驗原理
將試驗樣品放在一個水平平面上并在其上面施加均勻載荷。
4 試驗設備
4.1 水平臺面
水平臺面應平整堅硬,。任意兩點的高度差不超過2mm,,如為混凝土地面,其厚度應不少于150mm,。
4.2 加載裝置
加載裝置按照所選定的方法(方法1,、方法2或方法3)而定,見第4.2.1條-第4.2.3條,。
4.2.1 方法1:包裝件組
該組包裝件的每一件都應與試驗中的試驗樣品*相同,。包裝件的數(shù)目則以其總質量達到合適的載荷量而定。
4.2.2 方法2:自由加載平板
該平板應能連同適當?shù)妮d荷一起,,在試驗樣品上自由地調整達到平衡,。載荷與加載平板也可以是一個整體。
加載平板置于包裝件試樣頂部的中心時,,其尺寸至少應較包裝件的頂面各邊大出100mm,。該板應足夠堅硬以保證能*承受載荷而不變形。
4.2.3 方法3:導向加載平板
采用導向措施使該平板的下表面能連同適當?shù)妮d荷一起始終保持水平,,所采用的措施不應造成摩擦而影響試驗結果,。
加載平板置于試驗樣品頂部的中心時,,其尺寸至少應較包裝件的頂面各邊大出100mm,該板應是夠堅硬,,以保證能*承受載荷而不變形,。
4.3 偏斜測試的裝置
所有偏斜測試裝置的誤差,應到±1mm,。
4.4 安全設施
在試驗時應注意所加負載的穩(wěn)定和安全,,為此,必須提供一套穩(wěn)妥的試驗設施,,并能在一旦發(fā)生危險的情況下,,保證載荷受到控制,以便防止對附近人員造成傷害,。
5 試驗程序
5.1 試驗樣品的準備
按gb/t4857.17的要求準備試驗樣品,。
5.2 試驗樣品各部位的編號
按gb/t4857.1的要求對試驗樣品各部位進行編號。
5.3 試驗樣品的溫濕度預處理
按gb/t4857.2的要求選定一種條件對試驗樣品進行溫濕度預處理,。
5.4 試驗時的溫濕度條件
試驗應在與預處理相同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如果達不到相同條件,則必須在盡可能相近的大氣條件下進行試驗,。
5.5 試驗強度值的選擇
按gb/t4857.18規(guī)定選擇試驗強度值。
5.6 試驗步驟
5.6.1 記錄試驗場所的溫濕度,。
5.6.2 將試驗樣品按預定狀態(tài)置于水平平面上,,再將加地散包裝件組成或自由加載平板或導向加載平板置于試驗樣品的頂面中心位置。
5.6.3 如果使用方法2或方法3,,則在不造成沖擊的情況下將作為載荷的重物放在加載平板上,,并使它均勻地和加載平板接觸,以保證載荷的重心恰好處于包裝件頂面中心的上方,。重物與加載平板的總質量與預定值的誤差應在±2%之內,。載荷重心與加載平板上面的距離,不得超過試驗樣品高度的50%,。
如果試驗特殊加載時,,可將合適的仿模放在試驗樣品的上面或者下面,也可以根據(jù)需要上下都放,。
5.6.4 載荷應保持預定的持續(xù)時間或直至包裝件壓壞,。
5.6.5 試驗期間按預定的測試方案記錄試驗樣品的變形,必要時,,也可以隨時對試驗樣品的變形情況進行測定,。
5.6.6 去除載荷,并按有關標準規(guī)定檢查運輸包裝件及內裝物的損壞情況,,并分析試驗結果,。
6 試驗報告
試驗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a.內裝物的名稱、規(guī)格、型號,、數(shù)量等,;
b.試驗樣品的數(shù)量,放置的狀態(tài),;
c.詳細說明:包裝容器的名稱,、尺寸、結構和材料規(guī)格,、襯墊,、支撐物、固定方法,、封口,、捆扎狀態(tài)以及其他防護措施;
d.試驗樣品和內裝物的質量,,按千克計,;
e.預處理的溫度,、相對濕度和時間,;
f.試驗場所的溫度和相對濕度;
g.總質量(以千克計,,包括加載平板的質量),,以及樣品承受載荷的持續(xù)時間,所使用的加載方法即方法1,,方法2或方法3,;
h.試驗樣品偏斜測量點的位置,及在什么試驗階段上進行這些偏斜的測量,;
i.所用仿模的形狀和尺寸,;
j.試驗設備的說明;
k.試驗結果的記錄,,及觀察到的可以幫助正確解釋試驗結果的任何現(xiàn)象,;
l.試驗結果分析;
m.說明所用試驗方法與本標準的差異,;
n.試驗日期,、試驗人簽字、試驗單位蓋章,。
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提出,。
本標準由鐵道部標準化研究所歸口。
本標準由鐵道部標準化研究所負責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巨鋼,、張錦。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