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政策不重視保護生產能力,,實現(xiàn)增產困難多
2009年zui后一天,國家統(tǒng)計局正式公布了全年糧食產量,,總量達10616億斤,,比上年增加42億斤,增長0.4%,,是42年來連續(xù)6年增產,。
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遭受嚴重旱災和雨雪冰凍天氣等不利影響下,糧食仍能保持增產,,業(yè)內一致認為與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分不開,。2009稻谷zui低收購價比 2008年每百斤平均提高了13元,中央財政安排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共12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9.4%,,良種補貼實現(xiàn)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全覆蓋,擴大大豆補貼范圍,,進一步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tài)調整機制等,。然而,,糧農確有別樣感受。
糧補惠農“雷聲大雨點小”
“惠農措施只是延續(xù)了2008年的政策,,無非做了一些調整,,發(fā)到糧農手上基本沒什么變化。”中國農科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所尹昌斌博士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種糧大戶的親身感受也印證了尹昌斌的觀點,。
1月5日,2009年全國糧食生產大戶,、臺山市大江鎮(zhèn)糧農伍建豪舉例道,,去年自己種了400多畝水稻,租金為280-350元/畝,,加上肥料,、農藥、種子,、人工,、機械等成本平均需800-900元/畝。因為臺風影響不大,,平均畝產有800斤,,而稻早造收購價為110-120元/100斤,晚造為 135-145元/100斤,,計算下來,,每畝田種兩造水稻利潤約500元。
“2008年與2009年差不多,,也是我種水稻10年來效益的兩年。2007年前,,利潤zui高時也只有200元/畝,。效益好壞主要取決于天氣,不是政策,。”伍建豪說,,自從有了種糧補貼,地租就上漲,,基本上抵消了糧補,,這還不算農資漲價增加的成本。而2009年雖然國家大幅提高了zui低收購價,,但實際上糧價與2008年相比基本沒變,。
對此,種植規(guī)模在4000畝以上的廣東種糧狀元,、汕頭市潮陽區(qū)貴嶼鎮(zhèn)糧農馬四弟表示認可,。他說:“2008年遇上臺風,,虧了200多萬元,幾年賺的只夠一年虧,;2009年糧價并沒有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每季收獲后,,本地總有100多畝稻田棄耕,,我才得以一再擴大面積。”
“我是越來越沒信心了,,不是嫌種地不好,,而是風險大,太難做了,。”種田靠天吃飯,,伍建豪很是無奈。
糧農盼商品糧進入市場流通
2009年底,,國家發(fā)出進一步鼓勵糧食生產,,繼續(xù)提高重要糧食zui低收購價的信號。“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10年的糧價依然看漲,,尤其是稻。 ”2009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珠海市農豐進出口公司總陳長貴分析,,一方面去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我國稻產量減少,,缺口大,,泰國香米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就是市場的反應;另一方面,,目前大米加工行業(yè)呈“小,、散、低”的現(xiàn)象,,缺乏行業(yè)的*,,但隨著2009年許多企業(yè)進駐糧食產業(yè),2010年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而要打響品牌,,擁有糧源是關鍵,稻的需求將大大增加,。
同時,,早在2009年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在分析農業(yè)生產形勢時,,就決定2010年小麥各品種zui低收購價每斤平均提高0.03元,,同時提出要適當提高稻谷特別是稻zui低收購價格,可見再次提價只是時間問題,。
“糧價哪怕能漲2-3元/100斤,,對種糧大戶影響都很大。”伍建豪說,,400畝兩造水稻,、畝產800斤就能增收6400元-9600元。南方農村報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糧食銷售過程中,,私人加工老板的收購價總是高于國儲糧庫,但由于糧食銷售受到行政干預,,糧農往往只能賣給糧庫,,或少量囤下一些等淡季再賣。允許部分商品糧進入市場流通,,成為眾多糧農的企盼,。
針對當前的糧食政策,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教授,、糧食問題專家鄧大才表示,,我國需要用大糧食觀(將食品、薯類,、肉類等一起考慮進去)正確評估糧食形勢,,目前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的底線是從“悲觀”出發(fā),很多糧食政策是否真正促進了糧食增產,,是需要評估的,。“我認為,提高補貼,、糧食zui低收購價等惠農政策對糧農的影響不大,,對通貨膨脹預期反倒有推動作用,以至于中國本來沒有糧食問題,,反而可能搞出了糧食問題。”鄧大才說,,政府要重視糧食安全,,但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宣傳,應該采取低調的方式,。
糧食政策不能只瞄準產量
2010年,,國家將繼續(xù)加大對農業(yè)的投入,但今年糧食要實現(xiàn)增產卻困難重重,。
鄧大才分析,,zui近在河南調查發(fā)現(xiàn),,農戶種一畝葡萄每年有4000-5000元的利潤,而糧食zui高僅1000元/畝,,也就是說,,糧食產量再高,效益也無法與經濟作物相比,;同時,,糧食生產效益更無法與外出打工相比,在廣東珠三角一人打工至少每月有1000元,。農村仍會出現(xiàn)大力調整種植結構,、農戶外出打工的現(xiàn)象,這些因素直接影響糧食持續(xù)增產,。
從近年來糧食產量走勢來看,,在2004年糧食產量同比增長9%之后,一直到2008年雖然連年豐收,,但增長率均大大低于2004年,,2005年、2006 年基本在3%以內,,2007年僅增長0.7%,,2009年在增加3400萬畝的基礎上增加僅0.4%。在耕地數(shù)量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實現(xiàn)增產必須依靠單產增加,。
“政府應該從控制糧食轉向控制生產,政策保護的不應該僅僅是糧食產量,,而是保護生產能力,,比如改造6億多畝的中低產田、維修水利設施,。”鄧大才說,。尹昌斌也認為,提高生產能力才是長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策,。
“水利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溝渠總是垮塌堵塞,嚴重影響糧食生產,。”馬四弟說,,出現(xiàn)這種情況,自己只能雇鉤機打通,。目前,,糧農對水利設施落后的反映zui為集中。據(jù)《2009廣東統(tǒng)計年鑒》,廣東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在1995年是2232.41萬畝,,隨后逐年下降,,直到2008年降為1916.32萬畝,比 2007年下降2.6%,,比1995年下降了14.2%,;2003年廣東省平均糧食畝產371公斤,到2008年只有332公斤,。
其實,,這些問題已引起國家重視,2009年11月國家發(fā)改委公布的《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guī)劃(2009-2020年)》提到,,實現(xiàn)該規(guī)劃的*條技術路線就是“改善灌溉面積,,改造中低產田。”
只是在新的一年,,規(guī)劃如何落實,,尚沒有具體政策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