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北京理加聯(lián)合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文章>>LI-2100 | 基于水分利用策略和植物性狀確定坡耕地玉米種植適宜土壤厚度
LI-2100 | 基于水分利用策略和植物性狀確定坡耕地玉米種植適宜土壤厚度
水資源在糧食生產和生態(tài)修復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在頻繁出現的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條件下,,威脅糧食生產,,加速土地退化。研究指出,中國作為人均水資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國家,,農業(yè)用水已占全國總用水量的60%以上,但整體用水效率較低且區(qū)域差異顯著,。尤其在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土壤侵蝕和厚度減少嚴重影響了蓄水能力,加劇了干旱頻發(fā)和作物減產的風險,。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本文強調了通過優(yōu)化農業(yè)管理實踐,提高用水效率,,以緩解干旱脅迫,,維持作物產量的重要性。
本次田間試驗在中國科學院鹽亭紫色土農業(yè)生態(tài)站進行,,該站位于中國四川盆地中北部,,海拔400-600m(東經105° 27’,北緯 31°16’)(圖 1),。該地區(qū)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 17.3℃。年平均降水量為826mm,,蒸發(fā)量為680 mm,。降雨分布不均,約70%的年降水發(fā)生在夏秋季,,季節(jié)性干旱頻繁,,主要發(fā)生在春季和初夏。
圖1. 研究區(qū)域位置(a),、實驗地塊圖片(b),、地塊設計圖(c)、實驗地塊剖面圖(d),。
本試驗土壤為鈣質紫色土,,來源于蓬萊鎮(zhèn)組,屬于中溫土壤質地,,被稱為新土,,占四川盆地紫色土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圖1)。鈣質紫色土剖面主要發(fā)育在頁巖和泥巖中,,常與不透水的砂巖互層,。淺層紫色土的下伏基巖限制了根系生長,入滲的大部分水分往往會因地下徑流繞過根區(qū)而流失,。試驗土壤性質相似,,平均值為:pH 值為8.37,土壤有機碳 (SOC) 為5.80 g·kg−1,全氮含量 (TN) 為0.80 g·kg−1,,容重為1.14 g·cm−1,,陽離子交換容量 (CEC) 為8.22cmol(+)·kg−1,含沙量為17.28%,,飽和水力傳導率為16.8mm·h−1,。坡耕地冬小麥 (Triticumaestivum L.) 與夏玉米 (Zea mays L.) 輪作常規(guī)種植制度已持續(xù) 50 余年。
現場監(jiān)測共設計15個小區(qū),。小區(qū)尺寸為5mx 1.5m,,坡度為6.5°,模擬長江上游坡耕地的平均梯田坡度,。試驗設置了5種土壤厚度處理(20 cm,、40 cm、60 cm,、80 cm,、100 cm),每個處理重復3次,。試驗小區(qū)通過無縫水泥墻和基座進行水文隔離,,構建不同厚度的防滲混凝土盆并重新填筑原有土層。經過8年的常規(guī)耕作(小麥-玉米輪作)后,,確保土壤剖面保持原狀,。所有處理均采用相同的施肥管理(氮肥150 kg·hm−2,磷肥90 kg·hm−2,,鉀肥36 kg·hm−2)和種植模式,,玉米于2020年5月移栽,9月收獲,,全程不灌溉,。
采樣在干濕交替條件下進行。2020年7月9日(拔節(jié)期),、7月27日(孕穗期),、8月10日(抽雄期)、8月27日(成熟期)分別采集土壤和玉米莖樣品,。7月9日和8月27日為干旱期,,持續(xù)7-8天;7月27日和8月10日為降雨后的濕潤期,。上午8-9點,,從15個地塊的玉米莖第一節(jié)間采集樣品,同時在莖采樣位置附近的不同深度(0-100 cm)采集土壤樣品,。部分樣品用玻璃瓶密封后冷凍保存,,測定氫和氧穩(wěn)定同位素,;另一部分樣品帶回實驗室,在105℃烘干24小時至恒重,,以確定土壤含水量,。
表1. 采樣地塊詳情
本研究采用LI-2100全自動真空冷凝抽提系統(tǒng)(北京理加聯(lián)合科技有限公司)從采集的玉米莖和土壤樣品中提取水分。δ2H 和 δ18O 分析采用 L2120-I 分析儀(Picarro,,美國)進行分析,。
圖2 土壤厚度20 cm (C1)、40 cm (C2),、60 cm (C3)、80 cm (C4),、100 cm (C5)處理土壤儲量及平均含水量的變化特征,。
圖3 不同土層雨水、玉米莖水及土壤水的δ2H與δ18O關系,。(a)所有采樣日期擬合δ2H與δ18O得到的線性方程,;(b)7月9日擬合δ2H與δ18O得到的線性方程;(c)7月27日擬合δ2H與δ18O得到的線性方程,;(d)8月10日擬合δ2H與δ18O得到的線性方程,;(e)8月27日擬合δ2H與δ18O得到的線性方程。
圖 4 采樣日期土壤厚度為 20 厘米 (C1),、40 厘米 (C2),、60 厘米 (C3)、80 厘米 (C4),、100 厘米 (C5) 的處理中土壤水和莖水的 δ2H 和 δ18O 值的變化,。
圖5 采樣期間土壤厚度20 cm (C1)、40 cm (C2),、60 cm (C3),、80 cm (C4)、100 cm (C5)處理不同土層土壤水及雨水對莖水相對貢獻比例的變化,。
本研究基于天然同位素示蹤技術結合現場土壤水分與生理形態(tài)特征測定,,研究了西南坡耕地不同土壤厚度下夏季玉米的水分利用機制。結果表明:淺土壤(0~40cm)玉米種植對深層土壤水分的依賴性更強,,土壤厚度超過60cm的玉米更傾向于利用各土層中分布較為均勻的水分,。淺土壤夏玉米由于水資源有限,長期水分利用效率較高,,但株高,、葉面積、光合和蒸騰速率較低,,尤其是在干旱條件下,,導致干物質積累較少,,產量降低。表明60cm以上土壤厚度具有較大的水分生態(tài)位寬度,,適合亞熱帶坡耕地紫色土玉米生長,。本研究對亞熱帶淺紫色土區(qū)旱地作物(玉米)的土壤-植物-水分關系提供了新的、關鍵的見解,。未來研究應注重根系形態(tài)的年際變化及不同土壤類型或農田下墊面特征,,以加強山地丘陵地區(qū)農業(yè)綜合管理。